台南後壁,在二○○四年因為紀錄片《無米樂》,成為無人不曉的地區,已故總統府國策顧問、人稱「崑濱伯」的黃崑濱,站在黃金稻穗中的樸實身影,令人難忘;近兩年又因台劇《俗女養成記》,造就一股菁寮老街風潮。對比人聲鼎沸的觀光人潮,緊鄰的長短樹里卻有著一份歲月靜好的寧靜,在這裡也正悄然進行一場「創齡實驗」的劃時代運動。
在接近三十度C的陽光普照中,緩緩從後壁火車站走出來。約莫一.二公里的腳程,走往鄉道南81-1線上,背對著兩旁印度紫檀營造的迎賓綠色隧道,不到十分鐘就抵達創建於一九二一年的後壁國小。
校門正對面矗立一棟檜木建構而成的日式建築,是一九四二年、日本昭和時代建造的國小宿舍,如今搖身一變,成為璞育塾文創園區所在地。
這園區正是台灣第一個將學校廢棄空間轉型為「青銀共學」、更以「不受限的精神年齡」教育長者的實驗基地,而背後推動的關鍵人物,是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(以下簡稱璞育協會)理事長黃雅聖。
黃雅聖對社區的關懷,是從小孩開始。「我對故鄉本來是保持距離,一開始並沒有想要親近社區。」故鄉,兩個字,對黃雅聖來說,原本只是一個較熟悉的地名,並無特別掛念與熱情;但會有投入社區的轉折,竟來自「太閒」。
關懷孩童學習 寫計畫爭資源
原來黃雅聖大學畢業後,回鄉繼承通訊行家業,每天賣行車記錄器,偶爾跑中國批貨,有收入又清閒。「地方缺老師代課,剛好學資訊就去教。又因為教小朋友注意到他們的學習狀況,才開始關注地方。」沒想到,他一挽起袖子撩下去,竟忙到一天僅睡三小時。
當時二十六歲的黃雅聖,懂電腦又具備寫計畫的能耐,對社區來說,就是天上掉下來的人才。為了改善學生學習狀況,他開始寫「課輔計畫」爭取資源,「三年多來,申請計畫金額就約兩千萬元。」他戲稱,根本就是自己寫計畫聘自己。
只是,社區有了資源、有了曝光率,也引來紛爭。「有社區長輩以為我想選村里長;還有人抹黑說我拿錢。」為了表示清白,黃雅聖拿著收據,一筆筆對帳,之後也離開了他曾擔任總幹事的社區組織。
讓長者走出來 導入食農教育
然而,他沒有放棄課輔的想法,小朋友學習進步的快樂臉孔,成為他推動社區改造的動力。他再次出發,找來先前同僚,畢業於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的返鄉青年黃堃恒等人,向永齡基金會申請款項,免費教小朋友。由於黃堃恒的母校中正大學正積極開展熟齡課程,因此除了小朋友課輔之外,更開始納入長者課程。
「很多長輩是弱勢的,因為他們過去的學習時間被犧牲,現在我們要教他們怎麼去判斷(事實真實性)。」黃雅聖說,並且「長者要走出來,才能攪動社區的活力。」
為了免費讓社區人使用服務,黃雅聖再次發揮寫計畫的功力,「只能靠自己和夥伴找資源。」他瞇著眼笑說,「我的身分是轉譯者,地方與年輕人要一起成長。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要做?才知道怎麼做?特色、文化是什麼要先討論出來,大家一起做、有凝聚力,影響力才會出來。」
食農教育成為這群返鄉青年新生的第一步。站在自己承租的田埂上,黃雅聖回憶,一七年時,因為一位學生父親開刀需要一百多萬元,不得不中輟學習打工還債,他就想到學生不是會種田嗎?「有沒有方式讓學生可以學習,又能兼顧農事有收入,創造雙贏?」
打造創齡場域 讓老青幼互動
於是,黃雅聖、黃堃恒與王碧輝等人成立璞育協會,跟新東國小承租一塊二.四七分的地,向成大取經,自己做肥料,發展自然農法,創造更高的農業附加價值。
如今,農事也成為這裡學校的校本課程,「稻田中飛著蜻蜓、鷸鳥是生態指標。不要只想生產,要把農業導入到教育。」從老師轉當起青農的黃堃恒直言,學校師生都跑來幫忙,孩子在耕種的過程中,學習到的是與大自然共生共存、順應天時的法則,「不是破壞,也是一種修心。」「很多人問我會不會後悔,人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,每個人都有一份社會責任。這裡,未來藍圖是明確的。」黃堃恒直面質疑。
坐在剛啟用的日式建築裡,四十四年次的廖素味、四十一年次的郝素惠、四十年次的林玉淳,你一言、我一語分享:「今年萬聖節,我自己剪舊衣做cosplay的衣服,還有長長的巫婆指甲。人生第一次過萬聖節,很高興,可以跟孫子說(交流)。端午節,我們還教附近國中、國小的學生來這裡綁肉粽……。」
「老人創齡空間,不是照護,而是藉由課程,讓長輩和青年或孩童互相教授、交流,互動中產生活力,教育者也是受教者。」黃雅聖說明理念。
先將時間拉回一八年十一月。其實早在一○年,後壁國小就有舊宿舍改建計畫,但都因經費關係而停擺,其間,一八年還發生要將此棟雙拼木造宿舍登記為歷史建築,卻因一票之差而未通過的遺憾。
幸好,隔年二月,文化部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放寬申請資格,因此,後壁國小校長吳建邦開始思索如何引進民間力量,透過公私合力來修繕後壁國小雙拼木造教師宿舍。經公開徵求及評審,最後由璞育協會得標,成立璞育塾,得以經營管理。
總經費共五六○萬元,文化部補助二九○萬元、台南文化局補助一百萬元,協會須自募一七○萬元。吳建邦透露,除了學校辦理跳蚤市場義賣所得籌措五十萬元,最後是在吳建邦與黃雅聖拜訪校友、東遠精技公司董事長陳東欽的捐助下,才補足一二○萬元缺口。
今年七月三十一日,空間正式啟用。這個結合學校宿舍,民間團體營運,以青銀共學為目標的「創齡實驗」正式啟動。新穎的模式也吸引台東縣府、台中嶺東科大來取經。
把土地當黑板 不被體制綁住
「把農田當教室、把田埂當桌椅、土地當黑板,希望教育孩子尊重一切,並與其共存。相信這不只是他們所說的『我們種下的是未來』,更為偏鄉農村社區帶來了希望。」這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吳明儒對他們的觀察。
吳建邦對這群年輕人的期許語重心長:「一定要成功,這是我對璞育塾夥伴的要求。一定要堅持十年,才是一個世代,是我對他們的期待。」儘管談到過往,臉上線條偶爾還會緊繃起來,然而從長輩皺紋中學到智慧後的黃雅聖,在投入社發、社造、農發、農造一路走來的體悟是:「不要在乎別人眼光,才有自信,也不被體制綁住。」這也是他對自己的期許,儘管路難行、偶爾還意難平,卻也不啻是上天給予他的禮物。種子已經播下了,就等稻穗金黃時!